|
24日,“中国杭州西湖文化景观”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杭州市作出“还湖于民”目标不改变、门票不涨价、博物馆不收费、土地不出让、文物不破坏、公共资源不侵占6项承诺。同时,当地政府将考虑控制景区游人数量和车辆。目前,有关西湖“限客”的前期调研已经展开。
1 P0 ]# t" \. R6 c# K 限客的西湖还能“还湖于民”吗?
2 ?; r$ N- r1 f0 ~3 \: M 吴江
5 M( B- R6 `8 O 不难设想的是,一旦西湖出台了具体的“限流令”,游客吃“闭门羹”恐怕将是家常便饭,对于那些慕西湖美名而来的游客,恐怕高高兴兴出游之前,就得充分做好“失望败兴而归”的心理准备。
1 Z4 x# Z O8 ]4 S; v 事实上,西湖这一自然景区的魅力,其实正在于其开放的属性,不难设想,假如为了西湖“限流”的可操作性,即便真能继续保持免费,恐怕也不可避免会改变西湖湖岸的开放性,而这不仅将破坏西湖景区的原生态,更与“还湖于民”的承诺多少存在抵触。
; @( `8 p/ q! g 当然,作为权宜之计,“限客”等临时措施,或许有望缓解景区的客流压力。但真正意义上的景区限客令,应该也必须辅之以现代的信息传播技术,以充分保障游客的权利。在这方面,固然是存在难度,但也并非无计可施,景区可以开通电话网站来提供预订服务,并及时通过媒体网站等公开渠道,向社会公众及时发布近期可容纳的接待量。游客在确定出行日期之前,也理应可以事先通过网站查询有接待余量的日子,并提前预订。! B5 f& r+ V- _" d! e
基于上述视点,只有在限客的同时充分保障了公众的权利,有效避免因为“限流”给游客带来的不便和损失,景区“限客令”才具备了实施的基本前提。而西湖的免费开放与客流过度之间,或许有些瓜葛,但却绝非有着必然的决定因素。恰恰相反,公共免费景区的供给不足,其实才是个别公共免费景区遭遇人满为患困境的根源所在。从这个角度来看,开放更多的公共免费景区,拓展更多的公益化景区,恐怕才是西湖“过劳症”的治本之策。
. h( F1 [8 f3 F7 ^ 西湖限客是为更好“还湖于民”7 Y, @3 _* D$ |. L4 K6 c
叶祝颐
0 t, D* Z9 }! F 杭州市旅游委员会提供的数据显示,西湖景区的年客流量已直逼每年3000万人次最佳客流容纳量,对景区造成巨大压力。为了西湖的长远发展,缓解免费西湖景区的客流压力,真正实现“还湖于民”,适当控制景区游人数量和车辆也未尝不可。7 v# n5 O3 P, n1 v+ {$ R
近年来,由于百姓的旅游需求不断释放,国内旅游市场持续升温。在利益的驱使下,不少地方对旅游资源开发失去了节制,对游客数量没有限制。一到节假日,景区人满为患,交通拥挤,住宿紧张,景区“超载”现象严重。$ P+ l; c3 L& A; G \
除了交通、住宿压力以外,产生了游客的安全问题,景区设备超负荷运转,生活垃圾增加等等,甚至连动物园的小熊也被累得趴倒地上。游客的旅游质量无法得到保证,“上车睡觉,下车撒尿,景点拍照,回家啥也不知道”走马观花式的旅游模式,让很多人颇有微词。这不仅直接影响到他们对景区与国内旅游环境的评价,而且透支了旅游市场的发展后劲。
0 H; n Q3 J- d# I1 R& R" w 我们看到,国内旅游市场为地方带来滚滚财源,增加就业机会的同时,轻视景区保护,听任景区超载的负面影响越来越严重,对旅游资源开发的欠账也越来越多。从可持续发展的角度考虑,我倒觉得,申遗成功的西湖准备限客,是对接待能力透支的必要矫正。不仅旅游业界不必责难,游客对此应给予理解,有关部门还应积极予以回应,对过度开发旅游资源、破坏生态平衡,景区超载,旅游质量缺斤短两等问题,拿出切实可行的应对措施,从而促进旅游市场健康有序地发展。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