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辆232公斤时速120公里 浙江科技学院学生造赛车风驰电掣
养一支一级方程式车队,至少每年投入上亿欧元,一辆赛车的养护成本,每年至少千万欧元,而在浙江科技学院有一支车队,在蜿蜒曲折的赛道上爬坡、过弯、飞跃,在对手紧逼下加速、冲刺、超越……和电视上看到的一级方程式赛车比赛一样惊险刺激。 这些赛车,都是由学校ATTACKER方程式车队制造,不管是从设计、制作、研发,还是到调试、驾驶、参赛,全都由车队的学生们亲自完成。 “不好意思,刚刚在忙着焊接车架,手上太脏了就不和你握手了。”浙江科技学院ATTACKER方程式车队队长李赛笑着说,距离今年的比赛还有4个月的时间,接下来就是车队最忙的时候了。车队目前有40多名队员,有动力组、电控组、制动组、悬架组、转向组、车架组、车身空套组、运营部、外宣部九个小组,基本上只要没课时候,大家都会过来一起商量造车的事。 车队每年要制作两辆方程式赛车,一辆是汽油车、一辆是电动车,从车辆设计、研发到调试、车手训练基本上要花费一年的时间。 每年赛事组委会都会编制一份规则手册,对车辆的各项参数都有细致的要求,大到车身的长度、宽度、重量,小到一个螺栓螺母的大小,都有标准限定。 在车队的工作室门口,停放着几辆方程式赛车,黄黑的配色、低矮的车身、尖尖的车头、宽扁的车轮和夸张的尾翼,炫酷的外形瞬间就吸引住记者的目光。“这几辆车都是我们前几年做的,不过现在都被拆的只剩下外壳了,很多零件我们都要接着用的。” 李赛说,车队每年投入的经费有30多万,但这些钱想造出两辆车可并不容易。大到发动机、车架、悬架,小到轮辋、垫片都不便宜,比如今年用的轮辋是碳纤维的,一个就要2000多元,所以只能精打细算,在淘宝上定制小零件或者去汽贸城挑最实惠的货源。 “去年我们车队在油车比赛里获得了三等奖,在电车比赛里获得了二等奖的好成绩,这也创造了浙江高校的最好成绩。”李赛说,基于去年参赛的经验,今年的赛车进一步优化了设计,也改进了很多工艺,只为了打造出一辆更轻、更快、操纵性更强、可靠性更高的高性能赛车。他们设计的赛车,重232公斤,比去年要轻4.5公斤,最高时速可达120公里。 赛车比赛不同于其他运动,虽说车辆性能决定一切,但车手的驾驭也非常重要。“比赛规定,只要是拿到了C1驾照,就可以作为车手参赛。”李赛说,比赛设有耐久赛、直线加速、绕环、高速避障好几个项目,所以需要多名车手参加。“我们队目前有7名车手,去年我就作为车手参赛的。” 在比赛中,想要开得快、开得稳,不仅考验车手的应急反应、心态、技巧,还要考验整车的性能和操稳性,因此大量的练习必不可少。“我们学校教学区有一个广场,之前我们都是在那里试车、练车的,由于赛车的发动机轰鸣声比较大,我们还被学校老师投诉过好几次。” 为了不干扰到上课,李赛和车队的队员们只能在每天早上课前或者晚上下课后进行训练。“现在不用了,学校给我们在转塘弄了一个赛车训练场,等车造好了我们运过去就行了。” 能开着自己造的车体验飞驰的感觉看起来似乎很美好,但真正坐上驾驶位却并没有想象的轻松。“方程式赛车和一般的民用车不同,不管是从舒适性还是操控上来说都是不同的,一场跑下来真的很累。”李赛说,特别是在22公里的耐力赛,要绕着赛道跑十多圈,需要两个车手替换才能跑完全程。 除了体力的消耗,车手们还要抵抗高温的侵袭。“驾驶方程式赛车必须要穿着赛车服、戴着头盔,比赛天气本来就热,赛车服又不透气,加上车辆行驶过程中散发的气,一场跑下来基本全身都湿透了。” “不要说造车了,仅仅设计车辆的时候,就要用到很多软件,有些我们之前听都没听过,还都是全英文的,没办法只能自己一点一点的从头学起。”在不断的自学与实践中,李赛和车队其他同学真切感受到了“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这句话的真谛。这样一路摸爬滚打,每个队员的自学能力和动手能力都得到了增强,甚至对他们毕业后的就业带来了影响。车队前队员王焕就是其中代表之一,原本机械专业的他,毕业后却从事了嵌入式软件开发的工作。 机械与能源工程学院副院长李强说,让学生在实践中得到锻炼,从而对他们未来的人生带来积极向上的影响,这才是车队创建的最大意义所在。“参加比赛拿名次并不是第一位的,关键是给学生们创造了一个实践的平台,让他们在造车过程中真正把学到的知识运用起来。”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