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raw 发表于 2005-12-1 20:56:00

【转帖】关注“朱淼华现象”

<TABLE width="100%">

<TR>
<TD></TD></TR>
<TR>
<TD>
<DIV class=title>受学生欢迎的老师却“下岗”了(关注“朱淼华现象”)</DIV>
<HR>

<DIV align=center><B>作者(来源):人民日报    发布时间:2005-11-24</B></DIV><BR>
<DIV class=content>
<P>        朱淼华课教得好,学生给他打高分?但因为没有论文,岗位考评不及格——— <BR>           受学生欢迎的老师却“下岗”了(关注“朱淼华现象”) <BR> <BR> <BR> <BR><BR> <BR>  杨婷 陈穆商</P>
<P>     11月15日,晚上6点半是公共选修课《西方艺术史》的上课时间。与往常一样,不到5点半就有学生到教室门口等候。<BR>  6点半,朱淼华走进教室,里面已坐得满满的。朱淼华打开电脑,丰富的内容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伴着他沙哑的声音,学生仿佛进入艺术的殿堂:古希腊、中世纪、文艺复兴、古典主义、浪漫主义;达·芬奇、伦勃朗、德拉克洛瓦、莫奈、凡高……在朱淼华的激情讲课中,学生陶醉于美轮美奂的艺术世界。下课时,教室里爆发出热烈掌声。<BR>  面对学生的掌声,已有20余年教龄的朱淼华似乎忘记了自己的尴尬处境,脸上泛出满足的笑容……<BR>  他的课是浙大一景:200多人的教室坐满了人,有同学自带凳子,还有的站在过道上<BR>     朱淼华为什么被“淘汰”?<BR>     朱淼华今年已经48岁了,是浙江大学人文学院哲学系的一名普通讲师。他的名气很大,开设的公共选修课《西方艺术史》在全校有口皆碑。他每次上课,能容纳200多人的教室总是坐满了人,有同学自带凳子去教室,还有的人站在过道听完两个半小时的课。每次上完课大家都会鼓掌,期末最后一堂课还有人献花。<BR>  在理工科学生较多的浙江大学,一门人文类选修课如此受欢迎并不多见,而朱淼华的这门课受欢迎竟达10年之久。正如一名学生所说:“朱淼华的课是浙大的一道风景线。”<BR>  朱淼华上课很有特点,一瓶水、一张光盘就是上课的全部用品。他说上课是跟学生聊天,聊艺术、聊人生,让他们在学习理工科的时候别忘了还有人文精神。课堂上,他向来是兴之所至,讲到激动时,还会手舞足蹈。开课10年,知识点早就烂熟于心,但他上课前总要留两个小时调整心态,每次课都加入新内容和新见解。他说话语速很快,学生记不下来,就带录音机听课。<BR>  在期末考试的试卷上,一名学生写道:“印象最深的是老师丰富的感情、对日常生活的细致体察和他身上体现出来的批判精神,这给我带来一种迥然不同的视野。”<BR>  2003年,在以学生打分为主的全校老师综合考评中,朱淼华排名第七,前六位都是名望很高的教授,作为讲师的朱淼华排名如此靠前,多少显得有些“突兀”。同年,他的《西方艺术史》被评为全校精品课之一。<BR>  但就在这一年,朱淼华却“下岗”了。<BR>     按浙江大学岗位聘任的有关规定,教学科研岗位分为本科教学主讲岗位、研究生教学岗位、科研岗位等不同种类,由一级到九级。各岗位的聘用标准虽有所不同,但无一例外都要求有论文发表。在2003年的岗位聘任考评中,因为没有论文等原因,朱淼华在哲学系排名最后,被淘汰“下岗”。<BR>  “下岗”了,却在三校区同时开课;上着课,却拿着“下岗”工资<BR>     朱淼华到底什么身份?<BR>     在浙大网站的BBS上,有许多关于朱淼华的帖子:“现在的理工科学生太需要朱老师这样的老师和《西方艺术史》这样的课了。”<BR>  学生需要朱淼华上课,学校也排了课。但是没被聘上教学科研岗位,按理就不能承担教学任务。朱淼华凭什么身份上课,学校没有明确的说法。学生说:“朱老师凭‘人气’上课。”<BR>  按学校规定,连续两次未聘岗者必须调离学校或交校人才开发中心管理。到今年6月份,朱淼华已经两年没签合同了。<BR>  但9月份朱淼华又被安排继续上课,而且是在三个校区同时开设《西方艺术史》。“人气”又一次让朱淼华留了下来,朱淼华很高兴,但对自己的身份更加莫名其妙:按规定应该被“挂”起来,但他还在上课;可如果算是“上岗”了,却还拿着“下岗”工资。<BR>  现在朱淼华上课总感觉时间不够,他不知道在“人气”和制度面前,到底谁能给他一个堂堂正正的教师资格,到底还能上多久的课。<BR>  书稿已修改了4年仍不满意,他说:我并没有放弃学术,但决不会单纯为了职称而应付<BR>     谁能给朱淼华一个说法?<BR>     2003年“下岗”以来,朱淼华虽然上着课,却拿着每月1000多元的“下岗”工资,只是年终有四五千元的授课津贴。学生告诉我们,曾经有段时间朱淼华的生活非常清苦,甚至到了有学生在网上为他募捐的地步。<BR>  有学生劝朱淼华:“朱老师,你就不能写写论文,评个职称吗?”朱淼华笑笑说:“我的思考还不成熟,决不会发‘不达标’的论文。”朱淼华的桌上放着厚厚的《西方艺术史》样稿,他说这本书稿已修改了4年,但自己仍不满意,出版社催了多次,他硬是没交。<BR>  有人说他认死理儿,有人说他想不开,“有论文就有职称,有职称就会有好待遇。”谁都知道的事儿,朱淼华却反复说:我并没有放弃学术,试想一位人文学科的教师如果没有学术研究怎么能在课堂上激扬文字呢?他说在今后的时间要把书稿完成,给自己一个交代,也会开始写论文,但他决不会单纯为了申请职称而应付。<BR>  朱淼华告诉我们,“学生是我生活的全部。”他从不看工资单,生平也没有打过职称报告和住房报告,唯一看重的是学生的评价。每次期末考试,都有一道题是关于对《西方艺术史》的看法和意见,每份意见朱淼华都认真阅读,并且好好保存,至今已经保存了好几千份。<BR>  在朱淼华的房间里,我们看到各种精致的小饰品和各地特产。对此,朱淼华如数家珍,“都是学生送的”,骄傲之情溢于言表。当我们告诉他,在采访中学生形容他最多的词是“朋友”时,朱淼华非常开心:“他们都叫我老朱呢!”学生在BBS上发帖:“感谢朱老师,您的艺术水平,讲课的功力,做人的态度,人生的追求,都是楷模。”<BR>  面对清贫的生活,朱淼华说他的精神财富是丰富的;面对尴尬的处境,朱淼华依然坚持站在讲台上……</P>
<P>  欢迎读者就此发表看法<BR>  电话:(010)65368544<BR>  传真:(010)65368224<BR>  电子信箱:<a href="mailtwh@peop1edaily.com.cn" target="_blank" >wh@peop1edaily.com.cn</A></P>
<P>    《人民日报》 (2005年11月24日 第十一版) </P></DIV></TD></TR></TABLE>

晓风々星辰 发表于 2005-12-2 08:31:00

大概得罪了一些当权者了吧

ヤ①個魜简單 发表于 2005-12-2 09:42:00

...真是无奈

你地主爷 发表于 2005-12-2 11:54:00

没办法 社会就这样

虫二 发表于 2005-12-2 16:20:00

社会不公的表现.

surfman 发表于 2005-12-3 08:36:00

<P>呵呵,还是论文的问题,无可奈何啊。</P>

Draw 发表于 2005-12-4 11:34:00

这是一种教育体质的问题,其实也是一种社会问题,各行各业都有这种问题

淡色水瓶 发表于 2005-12-4 11:41:00

中国的悲哀~

水中绿洲 发表于 2005-12-5 21:22:00

<P>学生不是领导</P>
<P>不能决定他的命运拉</P>
<P>可悲</P>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转帖】关注“朱淼华现象”